男女之间,这3种能力,比爱更重要

时间:2022/11/01 16:55:27

最近,重温了一部片子《曾经》(Once),感慨良多。

它讲述了:

一个靠卖花养女儿的单亲妈妈,一个靠修吸尘器为生的卖唱歌手,两人因为音乐而相遇相惜,最终又因为人生选择不同而分道扬镳。

故事很平淡,也很普通,但有超过27万观众在豆瓣给它打出了8.3的高分。评分为什么这么高?原因可能在于,它刷新了诸多爱情电影里呈现的「固有关系模式」。这些年来,大屏幕上展现的爱情故事,大多从爱得死去活来,到恨得撕心裂肺。感官刺激下,我们似乎忘了:一段张弛有度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而影片《曾经》里的两位主人公,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没有亲吻、没有拥抱,却在距离中获得了最好的亲密。

而这离不开亲密关系的三个阶段

1.如何进入关系?“欣赏你,但不理想化你”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一个怀揣音乐梦想的吸尘器维修工,经常在爱尔兰街头卖唱,渴望被赏识。为了迎合观众,白天他通常只唱流行歌曲,到了夜晚街道空无一人,他才敢演奏自己写的歌。影片中的女主,同样爱好音乐,她平时在附近卖花,经常听男主演奏。有一天,她走上去问男主:为什么白天不演奏自己的歌呢?它很好听。男主低下头,一脸羞愧说,白天时人们只想听熟悉的歌曲,这样能让他得到钱。女主走近男主,一边向他鼓掌表达,一边给他投了一枚硬币表示尊重

图片

她轻松自然,平平淡淡地靠近。对于他落魄的一面,她没有偏见和鄙视;而对于他的才华,她有欣赏,却没有过于理想化。这种纯粹,让两人都感到舒服。于是自然而然地,两人熟络了起来。故事的开头虽然平淡,但展现了关系初期不寻常的一面:没有理想化的投射。一开始,很多人的关系,往往开始于欣赏,但同时,也过度放大了对方的优点。

比如:

你太“好”了,让我有一种深深的卑微感;

于是我就变得讨好迎合,小心翼翼,甚至失去自己本身的样子……

因此,双方不能平等地进入关系,一高一低,无法联结。紧接着,当理想化的投射褪去,一旦发现对方不完美,也会感到失望。比如:

你并不优秀,不是我理想中喜欢的样子;

于是我就变得疏离,不再热情,甚至寻求新的关系……

最后,双方不能平等地接纳彼此,忽冷忽热,走向分裂。那么,女主怎么做到没有理想化的投射的呢?她在一开始就看见了男主“弱”的一面:他自卑,不敢在人前弹自己的作品。她没有忽略这一点,但依然对他产生了好感。第二次见面,女主说起自己会弹钢琴,男主激动不已。两人去了琴行,女主弹奏了一曲,让男主十分着迷。这时,女主突然想起男主对音乐的不自信,深知男主需要被鼓励,便主动提出一起合奏男主写的歌。男主有些腼腆,但在女主的坚持下,还是情不自禁地拿出吉他,一起看着乐谱奏唱起来。

图片

奏唱一拍即合。两人无需再用言语交流,音符已然深刻地互诉了对彼此的欣赏,这给了双方很深的联结。对于我们来说,没有「理想化投射」,还意味着——我对你没有高期待,在你面前也没有卑微感;我看见你自身的优势,真诚地表达我的爱慕;但同时,我也可以让你欣赏我,一起在关系中创造新的可能。这样平等的亲密关系,精神上是高度贴合的,但行为上又能互补,以此张弛有度地表达了“我懂你”

2.如何有界限地相处?“我拒绝,但不攻击你”

随着关系的进展,双方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界限变得模糊,容易越界。一旦拒绝,关系就可能面临破裂。这时候怎么办呢?影片中有一幕:女主带着吸尘器来到男主家中,请他帮忙维修。男主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作品的录音,放给女主听。

女主表示很喜欢,想把它刻成唱片慢慢欣赏。狭小的房间里,两人的互动让情感不断升温,这时男主忽然提出:“今晚留在这儿吧。”这时,女主愣住了——一方面,她感到被对方的冲动冒犯了;另一方面,她还没准备好去进入新的关系。她先是笑着反问了一句:“什么意思?”男主再次邀请:“今晚留下?”女主:“什么”?随后,女主坚定且温和地来了一句“谢谢你帮我修吸尘器,再见”,便起身离开了男主的家。

面对类似的越界要求,换是别人,大概会生气地攻击男主,最后愤然离开了,但女主没有。一方面,

她这份不含攻击的拒绝,令男主意识到自己的冒犯,却没有伤及他的自尊。另一方面,

女主之所以拒绝,并非真的不喜欢他,而是另有原因,这跟她的过往有关。所以第二天,男主找到女主,一边真诚地解释,一边将刻录了自己作品的录音送给她。两人消除了误解后,女主请男主来自己家做客。男主这才知道,女主是捷克人,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因为跟丈夫闹不和,才来爱尔兰暂住。尽管她对男主动了心,但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和对家庭的责任,她只能跟他维持朋友关系。男主明白了这一点,此后的相处中,便懂得尊重她的界限。

图片

发现了吗?两人在关系中表达拒绝时,女主始终是坚守底线的——她欣赏、鼓励男主,与男主交流,没有跨越伦理界限。但与此同时,她又是不含敌意,不带攻击和羞辱的——即便感到被冒犯,她也会在温和拒绝之后,给予对方澄清的机会。这就是在维持关系时,「我拒绝,但不攻击你」的难能可贵之处。因为在现实中,随着关系的发展,我们总有不自觉越界的时候。可能是——

你没有留给我隐私空间,总是偷偷看我的手机;你要求我当“完美伴侣”,生活爱好和作息上配合你;你不尊重我,把一些念头和设想强加于我身上……

这时我可能会激烈地抗拒,甚至表现敌意,将你挡出去以保护自己。同时你也可能会恼羞成怒:“你这都不愿意配合,你根本就不爱我。”从而导致双方的隔阂越来越深,引发关系破裂。而一段关系的长期维持,离不开「不含攻击的拒绝」:我在表达坚定的拒绝时,以不伤害你的自尊为前提。在毫不含糊的态度中,我坚守自己的底线,但不会因此给你制造愧疚感。而你,则可以在安全的心理空间中去思考:我做错了什么/我应该怎么做。关系中,常常是亲密很容易,拒绝很难;越界很容易,保持距离很难。但通过一次次温和的拒绝,关系的“裂缝”,最终能够让我们在亲密的同时,保护好彼此的边界与空间。

3.如何走向完整?“我期待你,但不改变你”

也有人说:关系中一出现拒绝,就是“我把你推开”,就有了隔阂。怎么办呢?其实,这是一个看见「合适」与「不合」的过程。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独,

但更要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

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影片中,两人愈发了解彼此本来的面貌。他们看到了「完美合适」的一面——男主弹吉他深入灵魂,有才华和梦想。女生弹钢琴悦耳动听,有天赋和素养。于是,男主对关系有了新期待,并邀请女主去伦敦一起当歌手,开展新的生活。同时,也看到了「完全不合」的一面——男主仍旧留恋前任,没想过结婚,只想追逐音乐梦。女主已经有了丈夫孩子,只把弹钢琴当成业余爱好。其中有一幕:男主试探地问:“你爱你的丈夫吗?”女主用男主不懂的捷克语回答:“noor-oh-tebbe(我爱的是你)。”但其中意思,却不让男主知道。因为她清楚,自己不会选择与他一起生活。

图片

最终,男主看清了彼此的处境,放下期待;女主选择回到家庭,两人关系止步于朋友。电影的尾声,男主决定去伦敦当歌手。而女主也收到了丈夫的消息,请求重归于好。他们都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强行改变对方的人生轨迹。分别前,两人组织了临时乐队,在录音室合奏几首歌,并且刻录成唱片。在录音棚里——男主抱着吉他,将内心情景情愫表达了出来;而女主则一边弹钢琴,一边深情地注视男主。彼此之间没有激烈的告白,但合奏之间已经悄然完成了更深的联结。这场告别仪式,既是对曾经相惜的纪念,也是对分开后彼此的祝福。片尾,男主将仅剩的积蓄买了一台钢琴,寄送到女主家,随后奔赴机场……

图片

纵观整部影片——两位主人公从平淡的相遇相知,到平淡的相惜相守,再到平淡的分离告别,全程没有轰轰烈烈的关系突破,没有如泣如诉的爱恨纠缠,甚至连彼此名字都没有留下。它跟我们通常在爱情电影里看到的「固有关系模式」大相径庭。但这却是让我最受触动的地方。因为在现实关系中,我看到太多太多反面案例——由于对彼此期待太多,有时候它会发展成:一方强势,充满控制欲,主导双方的一切;一方弱势,总感到委屈,也容易依赖别人。或者是:一方的期待落空,感到失望而疏离;一方觉得被掌控,表示反抗而决裂。最终造就“爱得死去活来,恨得撕心裂肺”的惨痛结局。而影片告诉我们,一段关系的「完整」意味着——不必跟对方捆绑,相互地纠缠,委屈地求全。而是某个阶段里,精神上共鸣,行为上互补。

图片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你也许有点不认同:

电影结局,男女主角都分开了,这怎么算「好」呢?

不管怎样,最终让关系回归到团聚上,那才叫好啊!

的确,影片的结局,固然有些遗憾。在现实关系中,“大团圆结局”是个美好向往,但却不是那么容易达到。在此,我更想引用的蔡康永的话:恋爱的纪念物,从来就不是那些你送给我的珍贵礼物,也不是那些甜蜜的短信和合照,而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给地形的,你对我造成的改变。换而言之:亲密关系的最终指向,从来不是表面的圆满,而是彼此的成全。或许,这也是影片导演想传达给我们的,关于深情真正的意义。END

      地址:辽宁省沈抚示范区滨河路东段1号  邮编:113122  辽ICP备 15004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