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相处的一百万个可能

时间:2020/04/24 20:20:21


多年前参加一团体,一位成员T说了件与父亲之间的往事:

从小父亲善控制,长大后T有了自己的孩子。某冬日T带孩子出门,父亲追出来非给孩子穿件衣服。T勃然大怒,与父争吵,不欢而散。

T感受到的是难忍的被控制感。

肯定过T的感受后,带领者问别的成员对父亲这样做的感受。大家说:感受到的是一位老父亲对孙子的担忧和爱。

这话并非不愿共情,而是在讲另一种可能:永远不要用昨日的方式去和今日的人相处,因为人会变。

当时不以为然:一个人想要改变,何其难!我宁愿相信T的感受,也许T与我想法相同:坚信自己,不对别人抱希望,信任将不会错付。尽管这样泯灭了未来所有的可能性。

有一些心理学同仁,对孩子感到内疚,才来学习。学习后使用新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作用不大:孩子根本不相信他愿意改变,认为不过换种方式控制罢了。

有些妻子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丈夫,他只是说说罢了,他每次都是这样的,没有好结局。

一个人在关系中被判死刑,对他来说是无力绝望的——他永远活在别人的记忆中,无法挣脱。

这是很难实现的一种信任:同一个人,对我做同一件事,每一次我都愿意思考另一种可能。抱有这样的信念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足够勇敢,不怕背叛。

此为方法其一。

有朋友告诉我,她的公公在家里没条件的情况下,非要带一大票亲戚来家里住。婆婆和老公都劝不住,她结果导向:火速去订了N间酒店房间,告知公公金额。公公偃旗息鼓。

她说:我能解决纷争,是因为我对公公没有愤怒。越亲近的人,越做不到结果导向。

我见过蛮多人,对另一半的家庭卷入不深,反倒能单刀直入,解决问题。而作为当事人的丈夫或妻子,就被父母创伤了。

一位老师写过她与父母弟弟的某次家庭聚餐,父亲突然暴怒,责骂弟弟的孩子。弟弟当下被以往的创伤定住,没有任何建设性的言语和举动。

有很多类似的事件,一家三口与父母同住。父母用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孙子,往往是亲生孩子卷入其中,不得动弹,另一半却能轻松化解。

有丈夫这样说:你为什么这么怕你父亲?他不过就是个老头。有妻子这样说:你为什么对你妈这么顺从?从没见你这样过。

这些大人面对自己父母时,一瞬间就变成一个孩子,失去往日的做事风格,魔怔了。

有很多心理学老师,教我们用一种新的方式对待父母。我没见过成功案例,但我间接见过:女婿不怕暴躁的岳父,每次岳父发脾气,他都镇定地对待他,拉上他一起去钓鱼。这岳父的毛居然就被捋平了。

岳母和妻子都觉得他不可思议,其实非常简单——我因为与他没有情感纠缠,所以不落入他的人际圈套。这老头潜意识不过用这样的方式隔离感情,这一套对亲密的人如杀手锏,对外人不管用。
被化解后,看上去是老头变了,其实只是互动变了。

注意啊同志们,我们常说孩子被父母塑造,其实孩子也在塑造父母。我有来访者面对父母噤若寒蝉,其实父母十分爱TA

有时我忍不住想,假若这个孩子一直用撒娇的方式面对父母的情感隔离,会是什么样。

外人很容易做到,内人不行。内人太爱,太害怕,患得患失。许多易如反掌的事,在孩子与父母之间,是难如登天。
不仅是被过去创伤,让我们做不到新方法。还有一些残酷感让我们停滞不前:通常主动逃脱人际牢笼的,都是心理更强大者。我不畏惧你,相反我可以照顾你。

有多少孩子如鲠在喉:从未得到你作为成人的照料,现在我就该照料你了?过去如何交代,我的委屈何处安放。
有些孩子来找心理咨询师:我想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你看,我有方法,但假若你如鲠在喉,又怎能云淡风轻。


      地址:辽宁省沈抚示范区滨河路东段1号  邮编:113122  辽ICP备 15004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