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感悟革命初心、汲取奋进力量,引领新时代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锤炼过硬本领,2025年7月至8月,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红色教育基地,深入开展“薪火相传,红色足迹寻访计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鞍钢博物馆
第一站,实践团的同学们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情,走进了承载着共和国钢铁工业光辉记忆的鞍钢博物馆。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的出现是历史的选择,是国家的厚爱。在新中国诞生前夕,鞍钢从一片废墟上神奇崛起。20世纪50年代初,在党的殷切关怀下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鞍钢提前完成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三大工程”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展区内复原的“万人会战”场景让同学们深受震撼。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实践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工业救国、实业兴邦”的内涵,未来要把课堂所学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新时代续写钢铁强国的青春篇章。


抗美援朝纪念馆
第二站,实践团同学们怀着崇敬之情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这座血火丰碑让喧闹的队伍瞬间安静,大家放慢脚步,肃穆迈入展厅。展厅内,褪色军装、斑驳家书与冰冷钢枪静静陈列,重现长津湖寒冰与上甘岭焦土。英雄墙上年轻面庞如星河,冲锋号声在光影中回荡。同学们驻足辨认,一位同学感慨:“这战士才19岁,和我们年纪相仿。”这里封存着 “最可爱的人” 堵枪眼的信仰、冰雕守山河的铁骨。每件遗物都在诉说:尊严是打出来的,和平是拼回来的,民族精神的烽火台灼烧着不朽英雄气。同学们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先烈的英勇与爱国情怀,未来会继续传承弘扬这种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强大贡献力量。


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
第三站,实践团同学走进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刚踏上石板路,大家便被这座如沉默军事史诗的建筑吸引,轻声讨论民国建筑风格。青砖灰瓦的营房、拱券门窗、坡形屋顶,线条冷峻刚硬。几位同学触摸斑驳墙壁,指尖拂过印记,似能感受时光痕迹。空旷操场仿佛有号令回响,同学们自发列队,模仿当年学员站姿。“原来军人的挺拔是这样练出来的。” 一位同学挺直腰杆感慨。这座民国将星摇篮,砖缝浸透着铁血硝烟气息,风骨穿越时空,见证烽火岁月,英雄气概未散。参观结束,实践团在旧址前合影,同学们表示,此次实践直观感受了近代军事教育历程,被先辈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感染,未来会以更昂扬姿态面对学习生活。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
第四站,实践团来到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刚到地坛街30-3号,同学们便被依托“奉天俘虏收容所”旧址的建筑吸引。这里是二战时日本在亚洲最大战俘营,曾关押美、英等六国2000余名战俘。现存青砖营房、水塔等,是全球18座日军中心战俘营中保存最完整的,有“东方奥斯维辛”之称。同学们看着这些建筑,神色凝重。陈列馆内,史实陈列、复原场景及战俘漫画前,大家驻足细看。看到16%的高死亡率数据,有同学忍不住叹息。了解到战俘与中国工友的患难情谊,又让人心中泛起暖意。参观后,同学们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战争残酷,更懂和平珍贵,会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
最后一站,实践团同学怀着肃穆心情走进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纪念馆雄踞徐州凤凰山麓,以血色丰碑铭刻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史诗,同学们踏入馆内便被厚重历史氛围笼罩,脚步轻缓。馆藏两万文物如泣如诉:带弹孔的公文包浸透指挥员热血,几位同学伫立展柜前凝视,似见当年指挥员战火中运筹。全景画中150米巨幕硝烟翻涌,凝固60万将士65昼夜烽火荣光。巍峨纪念塔刻三万英名,粟裕将军骨灰伴青山。同学们在塔前细读名字,有人记下英雄之名。每件破棉衣、半截铅笔都在呐喊“小推车推出的胜利”,铸就不灭精神火炬,同学们在文物前交流感受,分享精神力量。

从烽火硝烟到盛世华章,我们触摸历史脉搏,聆听并感悟先驱们的呐喊,心中激荡着敬仰与力量。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代,我们当赓续不朽的红色血脉,做信念如磐、锐意进取的时代先锋,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洪流,以青春之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征途上奋力奔跑,谱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图/文 信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审核/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