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学院“满红新韵”实践团队: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5/08/01 18:19:06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7月28日—8月1日,沈阳工学院“满红新韵”实践团队奔赴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开展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红色资源活化与乡村发展注入青年智慧,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与作为。




第一站 北旺清村  聚焦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首站深入北旺清村,围绕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展开调研。通过与村干部、村民座谈及实地走访,了解当地村民在蓝莓和中药材种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真实需求,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梳理。

  

针对当地种植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实践团成员表示青年学子们应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学识与视野优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种植基地,实地考察蓝莓和中药材的种植情况。这不仅能让大学生在基层历练中实现自我成长,更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于个人于社会都意义深远。


第二站 蓝旗朝鲜族村  推广通用语言,赋能乡村文旅

  在蓝旗朝鲜族村,实践团成员聚焦语言与乡村发展的关联,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掌握不同群体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及需求。针对老年人方言依赖、年轻人需提升普通话适应就业的现状,进行推广普通话宣讲,助力乡村文旅发展。

  随后,实践团成员参观当地朝鲜族民宿,深入感受乡村文旅力量,深切感悟民族文化交融之美,深刻领会“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内涵。

第三站 赫图阿拉城  融合民族与红色文化,践行绿色志愿服务

  作为满族文化发祥地,赫图阿拉城和新宾旗袍博物馆不仅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更留存着抗联时期的革命印记。成员们化身“红色讲解员”,向游客讲述古城中的革命和民族融合故事,同时开展绿色志愿服务,清理景区垃圾,倡导低碳游览。实践团成员深知,只有把红色教育与生态保护结合,才能让红色文旅走得更远。

  实践团成员表示青年既要做红色文化的守护者,让先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力量;同时也要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以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让民族融合在乡土大地上持久绽放。

第四站 赫图阿拉村  保护乡村文化遗产,规划乡村发展路径

实践团队实地调研中华满族第一村-赫图阿拉村,了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探寻民族文化根脉,感知民族文化融合共生发展。


同时,实践团成员在兴京满绣坊挖掘满绣技艺的文化价值,提出可以将抗联故事融入绣品设计,既保护民族技艺,又通过文创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成员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在传承中创新,在互鉴中前行,筑牢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作为承载中国革命历史重要篇章的标志性场所,东北抗联密营遗址镌刻着抗联将士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密码。实践团成员通过重走抗联战士战斗路线,实地感受先辈在艰苦环境中的抗争历程。成员们收集整理抗联故事,宣讲红色革命历史,解码红色文化根脉。在遗址现场,实践团成员深刻感悟战士们的艰辛岁月,深刻理解抗联精神的内涵。


  实践活动期间,适逢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淑萍、抚顺市委书记高键等省市领导调研抗联路。领导们与实践学生亲切交流,叮嘱学生深学抗联精神、严守实践安全,悟透抚顺红色根源,以青春力量反哺家乡,赋能红色乡村振兴。


  五天的实践活动已经接近尾声,实践团成员深刻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分量。这些宝贵的经历,如同火种一般,点燃了实践团成员心中的爱国情怀和奋斗激情。在新宾的土地上,从北旺清村蓝莓园里扎根乡土的实践,到抗联密营遗址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从满绣坊里红色纹样与民族技艺的交融,到赫图阿拉城间文化传承与振兴规划的碰撞,每一段探索都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厚重与乡村振兴的迫切。这让团队更加坚定:要用专业学识激活满乡资源,以青春担当传承红色基因,在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图/文 学生处 审核/石佳)


      地址:辽宁省沈抚示范区滨河路东段1号  邮编:113122  辽ICP备 15004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