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放过让你不爽的人

时间:2022/11/01 15:17:38

在关系中,我们经常提倡要「豁达」:当对方不经意的一次举动,或一句话语令你不爽时,要尽量看开点。否则计较起来没完没了,甚至还会引发争吵,破坏关系。还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双方皆大欢喜,平安无事。这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今天,我是来唱反调的:有一种情况,即便是再小的事,也要斤斤计较。否则,不仅不会促进关系的维系,反而还会令关系变得更糟。

图片

图片

昨天,朋友小丽过来找我。她最近陷入了严重的情绪内耗,整个人无心工作,甚至想着要离职了。追溯原因,其实是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件。上周一,小丽的主管升职了,即将去别的部门任职。临走前,主管在群里发了个大红包。大伙一边收红包,一边留言送祝福。主管也很热情,一一@大伙做回复。当时小丽正在开会,一小时后才看到群信息,她领了红包以后,很认真地留了一段话,表达对主管的感激与祝福。但主管一直没有回应。一开始小丽并不在意,想着主管可能事情多,来不及回复。直到第二天,她看到主管发了朋友圈,却依然没有回应她的群信息。当时,她整个人突然就不好了:主管是不是看不起我?我是不是得罪了主管? 我难道被大伙孤立了?顺着这份怀疑,她不断去搜寻相关“证据”:

去年有一次,主管请部门的人喝奶茶,小丽那天刚好请假了,没喝上;

上个月有一次,她在电梯碰到主管,主动打了声招呼,对方没有理睬;

……

当搜集到的“证据”越多,小丽就越确信自己“被忽视&被孤立”的事实。也因此,她一整个星期下来,都没办法专注工作,一心想着要离职。

我:那……你有私下问过主管为什么没回复你吗?

小丽:我干嘛要问她?

我:因为它困扰到你了呀。

小丽:可这么小的事情,我如果去问她,岂不显得我太小家子气了!

由于是多年的好友,我很清楚这是小丽一贯的行为模式。在关系中,她非常敏感——常常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会引起她强烈的情绪反应,觉得对方在故意针对她。但她从来不会当面去澄清。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没必要跟对方斤斤计较。但越不计较,她心里就越难受;越难受,她就越想从关系中逃离……从而导致,她常常忍到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就跟对方冷战、断联,或单方面结束关系。换而言之,这份看似豁达的处事之道,并没有令小丽的人际关系变好,反而令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图片

图片

精神分析有一个说法:

几乎每一段关系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重复童年与养育者的关系模式;

而几乎每一段关系中痛苦的感觉,往往也伴随着童年痛苦体验的重现。

在关系中,当对方不经意的一次举动,或一句话语令我们产生强烈情绪反应时,通常意味着:它无意间激活了我们过去未曾疗愈的创伤。就像小丽。她之所以在关系中如此敏感,是因为她童年时期存在太多未被满足的诉求。小丽3岁时,父母离异,妈妈远走他乡,杳无音讯。爸爸性情淡漠,很少回应女儿的情感需求。当年幼的小丽哭着找妈妈时,爸爸甚至还会羞辱她:“你妈早就不要你了,你还找她,丢不丢人!”后来上了小学,小丽终于学会了写信。她费尽周折打听到妈妈的地址,满怀期待地给妈妈寄出第一封信,表达自己这些年的思念。但一直到小学毕业,都没有等到回信。上初中以后,爸爸娶了继母,并生下弟弟。从那以后,家人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弟弟身上,再也没有小丽的一席之地。有一回小丽早上发高烧,头痛欲裂,但爸爸却赶着去学校看弟弟的演出,一直拖到傍晚才送小丽去医院。在小丽的成长过程中,被妈妈抛弃、被爸爸冷落的体验是真实存在的;这些体验带给她痛苦的感受和被孤立的感觉,已经深深烙印在她心里。从而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她在关系中总是那么敏感?为什么对方不经意的忽视、冷落和冒犯,在别人看来没什么,但对她而言却是“致命”的。因为这些细微的场景一定会激活她小时候巨大的创伤。比如:

朋友一句玩笑话,唤起的可能是她小时候被爸爸羞辱的羞耻感;

男友没有及时回信息,唤起的可能是她小时候苦苦等妈妈回信的无助感;

主管回复别人却不回复她,唤起的可能是她小时候家人重视弟弟轻视她的无力感……

当她理性地要求自己不计较时,其实是跟她内心的真实感受割裂开的。如此一来,她头脑里的「理性自我」,就会不断碾压内在的「真实自我」,形成对立。久而久之,这种内在的压制和对抗会越来越强烈,到了临界点的时候,一点小事就足以把整个人引爆,直接破坏关系。

图片

图片

也因此,我提倡——

在关系中,哪怕再小的事情,只要它引起了你强烈的情绪反应,就一定要学会「去计较」。因为呀,我们总会在新关系中,不自觉地重复旧的关系模式,激活过去未曾疗愈的创伤。只有学会「去计较」,我们才有可能完成疗愈。具体如何去疗愈的呢?通过这些年的观察与实践,我总结出很关键的一点:澄清事实。即:通过当面对质,澄清眼前事件的真相。以小丽为例——她之所以关系受到困扰,是因为误认为“全世界都和我父母一样”。而澄清事实的意义在于,逐一发现“别人和我父母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对「新关系体验」「旧关系体验」做区分,从而一点点剥离我们过去创伤的无意识投射。

图片

来访者F,是一名传统的家庭主妇,性格温和,不争不抢。

但最近,她却患上了中度抑郁,情绪低迷,整天无精打采。追溯原因,发现她其实非常敏感,常常因一些小事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但她总是习惯性隐忍,从不表达,也不表露情绪,压抑久了就变成了抑郁。为什么从不表达?因为小时候,F常常经历“只要一流泪,就会被爸爸训斥、惩罚”的情境。从而令她在关系中,总是习惯性地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每一次有什么事情发生,都会下意识要求自己看开点,避免感受带来的焦虑、恐惧、冲击和困扰。在咨询初始,F表现得很克制,常常不知道要说什么,一句话看似简单的话也要琢磨很久才敢表达出来。有一回,在咨询过程中,F一句话刚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了,随后陷入长时间沉默。咨询师温和地看着F,鼓励她把话说完。犹豫良久,F终于开口了:“老师,我刚刚看到你皱了一下眉头,我很恐慌,感觉你对我很不满,准备要批评我了。”

咨询师:嗯,具体说说。

F:因为小时候,爸爸打我之前,都会习惯性地皱一下眉头。

咨询师:你有很好的观察能力,谢谢你提醒了我,我都没意识到自己刚刚皱眉了,我猜可能是因为我当时在思考。

F:噢,是吗?

一开始,F并不相信,觉得咨询师只是在找理由掩饰罢了。直到后来经过一次次暗中观察,她发现咨询师真的有“一思考就皱眉”的习惯,并不存在恶意。过去,跟爸爸的旧关系中:皱眉意味着自己会挨打;

如今,跟咨询师的新关系中:皱眉意味着对方在思考。当终于确认“咨询师跟爸爸不一样”的时候,F才逐渐放下防御,开始在咨询师面前坦然表达自己。当内心的脆弱与敏感,一次次被咨询师看见、接纳、涵容的时候,她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与稳定感。这,就是当一个人在新关系中「澄清事实」后,所能达成的疗愈作用。

图片

图片

来到这里,你可能会说:

现实的关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咨询师一样耐心且涵容;

有时我们过于计较小事,确实容易引起对方不满与嫌隙呀!

没错,的确是这样的。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觉察自己其实是「不愿意做」,而非是「做不到」。就像文章前面所讲的,是过去的创伤裹挟着你,令你不自觉重复旧的关系模式。如果你愿意选择勇敢地在新关系中寻求突破,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接下来的焦虑和恐惧,该怎么处理。曾经,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了她的第一次向上司抗议的感受:那天,她负责的项目出了点小差池,其实稍微沟通一下就能解决。但上司那天心情不好,冲她发了火,将她骂得体无完肤。在以往,一遇到类似场景,她都会强忍着怒火,认错道歉,以求自保。因为她小时候常常因为跟妈妈顶嘴,而遭受严厉惩罚,不想重蹈覆辙。但那天不知怎么的,她决定为自己辩驳一回:“ 老大,我为我的工作失误感到抱歉,等下我会写一份检讨报告。但同时我也希望你能向我说声对不起,因为你的愤怒深深地伤害了我。”话音刚落,她的内心充满了忐忑与恐慌,拼命地想退缩。她知道上司多半不会道歉,还有可能将她赶出办公室,甚至辞退她。但奇妙的是,当上司真的愣了一下,不让她出去时,她反而是淡定的。她仿佛获得了一种主动掌控的快感,并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松弛与解脱。那一刻,她才深切地体会到,面对着权威,她不再是当初那个被动、无力的小女孩了,而是一个能够坦然表达自己的成年人了。

图片

其实呀,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我们都要优先尊重自己的感觉。哪怕再小的事情,我们也要学会去注意,去觉察:

你是在委屈自己吗

是在忍耐吗?

是在压抑愤怒吗?

如果有,试着通过表达,去释放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这是从痛苦的关系纠缠中解脱的开始。也许你会在对方的涵容中获得新的美好体验;也许你会在对方的愤怒中遭受意料中的反击。这都没关系。你表达的是你自己的感受,释放的是你自己的压抑。这与 “ 对方承接你的感受 ” ,是两件独立的事情。换句话来说,你有表达的权利,对方并没有必须回应你的义务。你表达了,放松了,你也就解脱了。这也是心理学所指向的:问题在关系中产生,问题在关系中浮现,问题在关系中疗愈。一个成年人在关系中最清爽的状态,无非就是能够坦然做自己。END

      地址:辽宁省沈抚示范区滨河路东段1号  邮编:113122  辽ICP备 15004273号